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电致变色材料作为一种能够响应外部电压刺激,发生颜色和光学性质可逆变化的功能材料,在智能窗、显示器、军事伪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钒氧化物作为典型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因其丰富的价态和晶体结构,展现出优异的电致变色性能,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同时,钒氧化物在红外波段也表现出独特的吸收和发射特性,为实现红外光谱的动态调控提供了可能性。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无机材料,如wo3、nio等。
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进步,过渡金属氧化物,特别是钒氧化物,因其丰富的价态和晶体结构,展现出优异的电致变色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
1. 国内研究现状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研究将采用溶胶-凝胶法、磁控溅射法等方法制备钒氧化物薄膜,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表征薄膜的结构和形貌。
利用循环伏安法、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测试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包括循环伏安特性、光学透射率变化、响应时间和着色效率等。
同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薄膜的红外反射率和透射率,并研究其红外调控机制。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文献调研阶段: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钒氧化物电致变色及红外特性的研究现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为研究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材料制备阶段:采用溶胶-凝胶法、磁控溅射法等方法制备钒氧化物薄膜。
通过控制实验参数,例如溶液浓度、退火温度、溅射功率等,制备不同组分、不同结构的薄膜样品,并进行优化,以获得具有良好性能的材料。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钒氧化物电致变色和红外特性协同调控研究:-将电致变色和红外特性作为研究重点,探索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同作用,为实现多功能器件的设计提供思路。
-通过控制薄膜的组分、结构和形貌,调控其电致变色性能和红外特性,实现对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协同调控。
2.钒氧化物薄膜制备工艺的优化:-采用溶胶-凝胶法、磁控溅射法等方法制备钒氧化物薄膜,并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提高薄膜的结晶度、均匀性和稳定性。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孟凡会,张校刚,胡海龙,等.二氧化钒薄膜的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j].功能材料,2018,49(10):10066-10070.
2. 刘丽,王金华.掺杂对vo2薄膜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9,33(12):20438-20443.
3. 杨帆,周家华,朱冬梅,等.vo2(m1)纳米线的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j].无机材料学报,2020,35(4):429-434.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