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斯芽孢杆菌SF1对玉米叶片生理效应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3-10-24 09:1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是一类定殖于植物根系、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和抵抗胁迫的益生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属革兰阳性菌,是一种与枯草芽孢杆菌亲缘性很高的pgpr,它在生长过程中可产生多种酶类和抗菌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如促进生物膜形成、根系定殖和促生、诱导植物产生抗逆性等多种生物效应,还具有广泛抑制真菌和细菌活性,在种植业、养殖业、果蔬采后病害防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玉米(zea mays 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玉米的营养成分优于稻米、薯类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粮之一。此外,世界上大约65%的玉米都用作饲料,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玉米还是食品深加工和副食品加工的主要原料。
据文献报道,贝莱斯芽孢杆菌具有抑制病原菌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增强了植物对生长逆境的适应性,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除此以外,贝莱斯芽孢杆菌还含有促生长基因,激活生长素相关基因,促进生长素的合成,产生抑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而提高植物抗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而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化学药剂的过度使用,加剧了环境污染,且在玉米病害加重时,常规的能也防治方法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研究贝莱斯芽孢杆菌在玉米栽培中的生物学效应及其生理机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以玉米叶片为研究对象,使用贝莱斯芽孢杆菌对玉米进行浸种处理后,通过测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还原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mda)、质膜透性等相关生理指标,探讨使用贝莱斯芽孢杆菌处理对玉米苗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为揭示贝莱斯芽孢杆菌的促生作用研究提供参考,对开发绿色安全的玉米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 研究内容
使用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饱和菌液对玉米种子进行浸种处理,以自来水浸种处理为对照,测定叶片生长过程的相关生理指标,以分析贝莱斯芽孢杆菌的促生作用。具体生理指标包括:
(1) 玉米幼苗叶片POD活性;
POD能增强植物对逆境胁迫的抵抗力。通过测定处理以后玉米种子叶片生长过程中,POD活性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促生菌处理对该酶活性的效应;
(2) 玉米幼苗叶片CAT活性;
CAT活性能反映植物抗氧化能力,对细胞膜有保护作用。通过测定处理以后玉米种子叶片生长过程中,CAT活性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促生菌处理对该酶活性的效应;
(3) 玉米幼苗叶片还原糖含量;
还原糖含量的积累与植物体内碳代谢紧密相连。通过测定处理以后玉米种子叶片生长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促生菌处理对还原糖含量的效应;
(4)玉米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成POD、CAT等酶的原料之一。通过测定处理以后玉米种子叶片生长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促生菌处理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效应;
(5)玉米幼苗叶片MDA含量;
丙二醛的含量可以反映细胞膜脂过氧化反应的强度和程度。通过测定处理以后的玉米种子叶片生长过程中,MDA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促生菌处理对MDA含量的效应;
(6)玉米幼苗叶片质膜透性;
质膜透性是反映细胞膜损伤程度的一个指标,其影响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和平衡。通过测定处理以后的玉米种子叶片生长过程中,质膜透性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促生菌对质膜透性的效应;
以上内容需依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
根据玉米幼苗叶片生长过程中上述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分析其变化规律,探讨贝莱斯芽孢杆菌对玉米的促生作用。

2.2 预期目标
通过比较玉米苗期叶片各项指标(可溶性蛋白质、还原糖含量、丙二醛含量等)随处理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贝莱斯芽孢杆菌对玉米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为该促生菌的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分别用贝莱斯芽孢杆菌饱和菌液和自来水(对照)浸种,幼苗期每2天对各指标测一次,连续5次以上。本实验设定3组平行实验组。
(1) pod活性
采用愈创木酚法测pod活性。在pod催化下,h2o2将愈创木酚氧化成茶褐色产物,此产物在470nm处有最大吸光度值。
(2) cat活性
采用过氧化氢法测cat活性。过氧化氢酶能分解过氧化氢,其在240 nm波长下有强吸收,使反应溶液吸光度(a240)随反应时间延长而降低。根据测量吸光度的变化速度即可测出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3) 还原糖含量
采用dns比色法测还原糖含量。在碱性条件下,dns与还原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产物在煮沸条件下显棕红色,在520nm波长下有显著吸收。
(4)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当考马斯亮蓝与蛋白质反应后溶液变为青色,其最大光吸收在595nm。
(5) mda含量
采用tba法测mda含量。tba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与丙二醛生成的红棕色产物,最大吸收波长在532nm。因受糖类物质的干扰,糖类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50nm处。故该指标在600nm、532nm和450nm波长下测吸光度值后,运用公式可计算mda含量。
(6) 质膜透性
采用电导仪法测质膜透性。质膜透性变得愈大,表示受害愈重,抗性愈弱,反之则抗性愈强。分别测常温和煮沸后的叶片电导率,运用公式计算得出质膜透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张娟, 杨彩梅, 曹广添, 等. 解淀粉芽孢杆菌及其作为益生菌的应用[j].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4): 863-867.
[2] 王世伟, 王卿惠, 翟丽萍, 等. 多组学分析在解淀粉芽孢杆菌相关功能机制 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0, 46(4): 9.
[3] 庞亚琴, 任彩婷, 徐秋曼. 解淀粉芽孢杆菌hm618对镉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8(4): 5.
[4] 张荣胜, 戴秀华, 刘永锋, 等. 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的促水稻生长作用及促生长物质分析[j]. 核农学报, 2018, 32(6): 9.
[5] 赵月盈. 解淀粉芽孢杆菌抗病机制研究进展[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1.
[6] 陈楠楠, 秦平伟, 尹珺伊, 等. 解淀粉芽孢杆菌抗菌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8, 30(12): 6.
[7] 彭勇, 张义正. 解淀粉芽孢杆菌dc-4豆豉溶栓酶成熟肽编码序列的克隆及表达[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 8(3): 285-289.
[8] 安福涛, 杨眉, 刘欣宇, 孙富余. 3种芽孢杆菌在番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11019
[9] 姚丽瑾, 王琦, 付学池, 梅汝鸿. 小麦纹枯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及鉴定[j]. 中国生物防治, 2008, 24(1): 53-57.
[10] bafana a, devi c. azoreductase and dye detoxification activities of bacillus velezensis strain ab[j]. applied microbiologyamp;biotechnology, 2008.
[11] meng q, jiang h, hao j j. effects of bacillus velezensis strain bac03 in promoting plant growth[j]. biological control, 2016, 98: 18-26.
[12] medhioub i, cheffi m, tounsi s, et al. study of bacillus velezensis oee1 potentialities in the biocontrol against erwinia amylovora, causal agent of fire blight disease of rosaceous plants[j]. biological control, 2022, 167: 104842.
[13] sun x, xu z, xie j, et al. bacillus velezensis stimulates resident rhizosphere pseudomonas stutzeri for plant health through metabolic interactions[j]. the isme journal, 2022, 16(3): 774-78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该选题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进度按照以下安排进行:
(1)2024年11月21日至2024年12月16日:
与指导老师见面,讨论,确定论文选题;
(2)2024年12月17日至2024年12月30日(第19周前):
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查阅文献资料;
(3)2024年12月31日至2024年3月3日(第3周前):
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完成外文文献选题;
(4)2024年3月4日至2024年3月31日(第3周~第6周):
熟悉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与数据分析方法;培养试验用菌,完成预实验,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优化测定方法;
(5)2024年4月1日至2024年4月28日(第7周~第10周):
培养试验用苗,生物处理,并完成全部生物学测试和分析内容;提交外文翻译;
(6)2024年4月29日至2024年5月19日(第11周~第13周):
整理数据,绘制数据图表,分析各生理指标在不同处理之间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撰写论文初稿;提交数据和图表。
(7)2024年5月20日至2024年6月2日(第14周~第15周):
毕业论文修改、定稿与毕业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请联系客服!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