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艺中的“叫魂”叙事——以《见震九二一》、《正方形的乡愁》、《樱时》为例开题报告

 2024-07-26 03:07

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叫魂”一词源自中国民间信仰,意指招回因惊吓或其他原因而丢失的灵魂。

在台湾文艺作品中,“叫魂”叙事超越了其原始的宗教意义,演变为一种隐喻,用以表达个体或群体在面对历史创伤、社会变迁、身份困境等问题时,对精神归宿、文化认同和自我价值的追寻。

本选题以《见震九二一》、《正方形的乡愁》、《樱时》三部作品为例,探讨“叫魂”叙事在台湾文艺中的具体呈现形式、文化内涵及社会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叫魂”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近年来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叫魂”叙事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民俗学和宗教学领域,例如探讨其仪式过程、象征意义和文化功能等方面。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叫魂”叙事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例如探讨其与乡愁、历史记忆、身份认同等主题之间的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研究将以“叫魂”叙事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台湾文艺作品中所呈现的历史创伤、身份焦虑和文化反思。

选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和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力求从不同角度呈现“叫魂”叙事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历史创伤与身份焦虑:以《见震九二一》为例,分析九二一地震如何成为台湾社会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以及地震创伤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身份认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将进行系统的文献研究,梳理国内外关于“叫魂”叙事、台湾文学、创伤研究、身份认同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将运用文本分析法对《见震九二一》、《正方形的乡愁》、《樱时》三部作品进行细读和深度解读,分析作品中“叫魂”叙事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以及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视角新颖:将“叫魂”叙事这一民俗文化现象引入台湾文艺研究领域,从新的视角解读台湾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2.对象集中:聚焦于“叫魂”叙事在台湾文艺中的呈现,并以三部代表性作品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在具体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3.方法整合:将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叫魂”叙事进行多维度的考察和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邱建辉.记忆、创伤与认同:台湾九二一地震文学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2] 陈建华.记忆的“回返”与书写的“伦理”:论台湾九二一地震文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61-69.

[3] 林素玲.论王定国的“九二一”书写——以《再见,安妮》和《夜破晓》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3):103-105 1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请联系客服!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