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2024-06-29 10:06

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普惠金融是近年来全球金融领域的重要议题,其核心是为社会所有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机会。

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长期以来面临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为破解农村金融发展难题、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村普惠金融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农村普惠金融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步骤:
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市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包括学术论文、专著、政府文件、统计数据等,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empiricalevidence。

2.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案例,深入分析其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为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3.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差异,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为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提供国际经验借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创新性:
1.研究视角的创新: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相结合,从供给侧视角出发,探索推动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路径,为农村普惠金融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

2.研究内容的创新:在分析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现状和问题的同时,注重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3.研究方法的创新: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使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客观、全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彭雪松,陈雨露,黄波.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数字金融包容指数(dfii)的时空演进特征分析[j].金融研究,2021(12):122-139.

2. 郭红玲.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2(03):100-105.

3. 刘岩,周颖,黄志华,徐天宇.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的检验[j].金融发展研究,2022(02):56-68.

剩余内容已隐藏,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请联系客服!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