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信任危机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开题报告

 2024-06-28 05:06

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社会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网络社会在促进信息传播、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信任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网络谣言、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网络社会信任危机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社会信任危机进行了研究:
1.网络社会信任危机现状及表现:部分学者对网络社会信任危机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揭示了网络谣言、网络欺诈、隐私泄露等问题对网络社会信任造成的负面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以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分析网络社会信任危机的社会心理机制。

主要内容包括:
1.网络社会信任危机现状概述:分析网络社会信任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现状数据以及其对个人、群体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网络社会信任危机的社会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梳理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关于网络社会信任危机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案例分析法:选取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网络社会信任危机事件,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并总结经验教训,为应对网络社会信任危机提供借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视角新颖:将社会心理学视角引入网络社会信任危机研究中,从信息茧房效应、网络匿名性、社会比较、网络信息过载等社会心理因素出发,分析网络社会信任危机的生成机制,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2.内容深入:不局限于对网络社会信任危机现状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揭示其深层次原因,并结合案例分析,增强研究的深度和说服力。


3.针对性强:从政府、网络平台、个体三个层面提出应对网络社会信任危机的具体策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practicalguidance。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彭 兰. 移动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会信任——一种“置换”抑或“补充”关系?[j]. 新闻与传播学报,2019,26(01):24-39.

[2] 徐 强, 张 帆, 张 磊,等. 基于社会困境理论的网络社会信任重构机制研究[j]. 情报杂志,2020,39(12):155-164.

[3] 刘 娜, 周 勇. 网络社会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cgss2017数据的分析[j]. 情报科学,2021,39(06):16-22 50.

剩余内容已隐藏,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请联系客服!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